禅适合挂在卧室吗?

松颜桐松颜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“禅”是什么,这个答案可长可短。 《禅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解释——“所谓‘禅’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、实相;或曰:超越意识观念,直接体验存在的本真状态。” 这个解释很短,但却很精妙。

不过这段文字虽短,却很有代表性——它反映了当前主流学界对“禅”的理解。 在心理学领域,人们常常把“禅”定义为一种心智状态(state)或者认知事件(event)。这种定义方式源于西方学界对东方哲学与宗教的传统研究进路。西方学者在研究东方思想时,习惯于将其归入某种已经确立的学科范畴,然后尝试赋予其理论意义。于是,“禅”就被定义为一种心理现象了。

然而,正如所有心智状态都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一样,不同的学派对于“禅”的这种定义也是意见纷纭。比如,有的学者认为,“禅”是一种专注的状态;而有的学者则认为,“禅”是对于自我的了悟。

但这些意见分歧并不影响他们认可这样一个基本共识:作为心理现象的“禅”是可以被科学地测量和研究的。于是在现代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,各种关于“禅”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出来,从神经科学的层面探讨“禅”的体验及其可能产生的生理基础。 这虽然只是对“禅”的一种现代解读,但它显然与佛教最初传人的含义相差甚远。

因为,无论是佛教经典还是佛教史籍,都从未记载过“禅”这种物质或者精神存在的形式。“禅”这个词在原始印度语中有着“沉思”“静虑”的意思,它强调的是一种心灵的过程而非外在的表现形式。

但传入中国后,“禅”逐渐有了别于它的本义的中国化内涵。于是,“禅”不再是心灵的活动,而是指称心灵活动发生的场所。古人所说“禅”,其实是指通过静坐的方式让心灵处于安静状态,以体悟宇宙人生真理。 所以古人说:“禅者,禅那之谓也。禅那者,静虑之别名也。”——《法苑珠林·禅定部·序》 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天人合一”的观念一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。古代的儒道释三家都以“静”为修炼的基本法门。

其中,佛家强调通过“禅坐”让身心安静下来,由此认识生命本来的面貌。这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“禅”已经很接近了。 只不过,现在的“禅”已经被附加了太多的世俗内容,变成了追求身心宁静的另一种形式——它仍然是“禅”,但又已经不是古老的“禅”了。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