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墅建造用什么结构?
说到别墅,很多人可能脑海中出现的都是西方那一个个独门独院、高大宽敞的“洋房”。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有别业(别馆)、别庄(别邸)和别墅(山庄)之分。《辞源》中解释道:“别墅”是指“原指官宦贵族占有的私人住宅,后多指住宅旁的花园”;而现代词典中的定义则是:“指豪华的供居住用的建筑,多用作旅馆、公寓等”。可见,相比起西方意义上的别墅,我国古代的“别墅”一词更符合现在“低层、低密度、高档化”概念的住宅,只是后来被引入到西方并加以改造后,才逐渐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“豪宅”“洋房”或“小洋楼”。所以,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来看,别墅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。
那么,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别墅呢? 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,宫殿、庙宇乃至民间的住宅大都采用大空间、大进深、高悬空的构架方式,这样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,同时也方便进行内外装饰。
当然,这种建筑形式也有它的不足之处,比如说结构方式较为单一、难以适应多变的环境气候、容易受到白蚁等虫类的侵蚀、不耐火防震水平较低等等。不过到了近代,随着钢铁和土木结构的引入,上述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或者极大的改善。
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国内兴建的园林景区,如苏州园林和承德避暑山庄等,它们在设计和构造上都很好地延续了传统中国建筑的特点,堪称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集大成之作,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别墅建筑代表。 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近代中国,所谓的“别墅”本质上都是与平民百姓的居屋相区分的,它更多地代表着权力和财富的象征,是与贵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建筑形式。
尽管如今我们建起了千千万万的商品房,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,可是一提到“别墅”,人们依然会条件反射般地把它与高端、奢华的生活联系在一起。于是,人们在享受着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开始不自觉地接受了一种“别墅=高级住宅”的消费观念。